十一将至,让心休息——易混淆的心
一
二
三
四
五
六
日
你好
十月
October
十一将至,让心休息
——易混淆的心
1
慈悲心与贪爱心容易被混淆
作为修行人,我们应当分清慈悲心与贪心的区别。
慈悲心,是大乘佛教徒的口头禅。我们在帮助某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时,常常会自以为是慈悲心,可这不一定是慈悲心。要弄清楚究竟是贪心还是慈悲心,首先要扪心自问:我为什么要帮助这个人?为什么要对他好,却不对其他人好呢?
自我诘问之后会发现,原来在帮助他人的背后,隐藏着一种世俗的情感,这种情感,叫作贪心。
真正的慈悲心,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众生。只要有了慈悲心,对今生来世都有好处。但若把贪心当作慈悲心,那就是指鹿为马了。
贪心和慈悲心的根本区别在于,真正的慈悲心没有任何自私的成分,是无条件的,不求回报的。而贪心则是求回报的,带有自私成分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自以为是慈悲心,实际上却是贪心。有些时候,我们会打着慈悲心的幌子,来掩盖自己的贪心。
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贪心的认识有点不一样,大乘佛教没有把贪心当作非常严重的问题,而小乘佛教却极力杜绝贪心。但无论是大乘佛教,还是小乘佛教,都不提倡这种世俗的贪心。寻求解脱的人,要逐步减少,乃至最后断除世俗贪心。慈悲心却永远不需要断除,即使在成佛以后,也允许慈悲心的存在,因为慈悲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互不矛盾,而贪心带有自私的目的,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水火不容,只要证悟了空性,就不再有贪心的立足之地。所以,我们应分清贪心和慈悲心,尽量减少贪心,多发慈悲心。
2
所知实相空性与心造作的空性容易被混淆
作为修行人,我们应当分清本净空性与心造空性的区别。
空性有两种:
第一种,是最真实、最究竟的空性,也即诸法的本来面目,它已经超越了高与低、空与不空、有与无等等的所有概念,超越了人类的语言与思维,但我们的语言只能这么描述。这种空性,就像《般若波罗蜜多经》中所讲的,远离了所有的执著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之后证悟的空性,也是这种空性。大圆满、大手印所讲的空性,最终也是这种空性。所有的密法在一开始的时候,就强调这种空性。所有的密宗修法,都是修这种空性。大圆满的证悟,也是这种空性的证悟。而其他的修法,却是一步一步往上走,最后才进入这种空性境界的。
从显宗的角度来讲,这种空性,是第三转法轮以后才开始讲的,但所有的无上密法,都在讲这种空性,只是深度有所不同。讲得最清楚、最直接的,就是大圆满,这是最终的空性。
第二种空性,是我们的意识所创造的空性,也即通过中观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空性。比如一张桌子,通过中观推理,最后可以得出结论,这里没有一张桌子,而是空性。在佛经和论典里面,称之为单空。
但这是意识所创造的空性,它不是真实的空性,因为其中有着空与不空的区别,因为有了桌子,才会有它的空性。桌子的不存在,叫作空性。这种空与不空,存在与不存在,真实与虚幻,有和无,二者是相对的。因为没有桌子的存在,也不会有桌子的不存在,所以是相对的。凡是相对的东西,都是意识与感官创造出来的。我们把它当作空性,其实它还不是真正的空性。
3
藉由中观趋入空性
虽然中观所得出的空性,不是最终极的空性,但这种空性非常有说服力,通过这种空性,可以推翻我们固有的执著。我们原有的执著都很盲目,认为只要自己的感官能感知到的,就一定是真实的;感官感知不到的,一律不承认。尽管在这个结论的背后,没有经得起考验的理论支持,但我们就是深信“眼见为实”。对我们这种根机低劣的人而言,单空的引入是必要的。先用这种空性,来推翻我们原有的把不清净当作清净,把无常当作永恒,把虚幻当作真实的最严重、最不符合逻辑的观念。因为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,都来自于这些错误观念。从推翻这些烦恼的角度来讲,这种空性是相当有用的。
如今依靠中观的推导,打破了“眼见为实”的固有思维,让“不存在”有了一大堆的理论支撑,此时,“存在”和“不存在”中,“不存在”占了上风,这不能不说是迈向真理的一大步。了知这种暂时的空性,也叫作证悟空性,但这不是真正的证悟,只是体悟到意识创造的空性。真正的证悟,是所有空和不空的概念,都将被突破。
佛为了度化众生,先提供了这样一个凡夫意识可以推导、可以触及的空性,之后,再慢慢引导众生进入最了义的空性。因为单空和最本质、最终极的空性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,所以我们常常会把单空当作最终极的空性。
我们要知道,这种空性,只是暂时用来推翻实有执著的。之后,它也自身难保、站不住脚,最后也会消亡。所以,区分空性的层次十分重要。如果以为把一张桌子分解之后获得的结果就是究竟的空性,是宇宙的终极真理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这种误解,会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一种障碍。我们必须善用这种空性,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,但如同过河弃船、得鱼忘筌,在实执消灭完以后,就不要再去执著这个空性了。如果一直抱着这种空性不愿丢手,死守不放,它就会阻碍我们的智慧成长。我们的智慧只能到此为止,不能再往上发展,无法接触到最终极的空性。
慈诚罗珠堪布
微信公众号